“智慧城市”是信息化與城鎮化結合的最佳模式
當前,促進經濟結構轉型與防止經濟硬著陸同樣重要,這兩者的融合點自然而然會落腳到投資領域。然而,有別于2009年的四萬億基建投資,信息化領域的投資比重將日益提升,這也符合新四化建設目標;進一步來看,在信息化與城鎮化深度融合的進程中,智慧城市無疑將是這兩者結合的最佳模式。根據國家信息中心的預估,十二五期間將有600-800個城市將建設智慧城市,總投資規模將達2萬億元,由此與“智慧城市”相關的行業將提前迎來周期向上的機會。
智慧城市
十二五最看好的中期邏輯
盡管2012年大半部分時間,市場持續在底部徘徊,各類主題投資機會也幾乎“絕跡”;但隨著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要重點建設下一代信息基礎設施,發展現代信息技術產業體系,健全信息安全保障體系,推進信息網絡技術廣泛運用”,基于城鎮化基礎之上的信息化主題便一躍成為當下資本市場最為熱門的投資關鍵詞之一。
中期來看,信息化在城鎮化推進的過程中,將扮演更為重要的角色:IT系統不僅是輔助系統,將更多地成為核心業務系統及核心決策系統,其后周期屬性將逐漸減弱,且因伴隨著城鎮化的全過程將出現明顯的前置化趨勢。過去,信息化與工業化的深度融合增加了供給;現在,信息化與城鎮化的深度融合將創造供給,而所謂的智慧城市便是信息化與城鎮化結合的最佳模式,也是十二五期間被市場最為看好的中期投資邏輯之一。
在全球智慧城市風潮和國家政策的鼓勵下,目前北京、上海、廣東、南京、寧波等省市已率先啟動了智慧城市的建設熱潮,以期在未來的經濟競爭中脫穎而出,搶占智慧城市建設的先機和帶來的發展紅利。從已披露的數據來看,2012年底全國開建智慧城市的城市數超過400個,前期網絡和數據平臺等基礎設施建設投資規模預計會超過5000億元。根據國家信息中心的數據,十二五期間,全國還將有600至800個城市加入智慧城市的隊列,加上后期各種數據中心、分析設備和服務設備的投資,預計總規模將達2萬億元,并將帶來新一輪的產業投資機會。
從概念到實踐
智能交通及電子政務斬獲先機
智慧城市內涵比較寬泛,廣義上可以理解為城市管理的信息化,主要包括平安城市、電子政務、智能交通、數字醫療、智能建筑等多個方面。具體來看,就是在城市全面數字化基礎之上建立的可視化和可量測的智能化城市管理與運營,包括城市的信息、數據基礎設施以及在此基礎上建立的網絡化城市信息管理平臺與綜合決策支撐平臺。
從具體的投資機會來看,結合今年國家智慧城市規劃進入試點的城市投資規劃來看,智能交通和以數字化城市管理、應急系統建設為主的電子政務是當前智慧城市的重中之重,這一方面是基于政府需求剛性以及在資金投入上可以得到保障,另一方面則是因為這類細分行業更多是基于民生需求,具備廣闊的市場空間。
從政府推動的動力來看,交通擁堵問題目前成為制約城市發展最為突出的問題,而由于汽車產業鏈較長,涉及鋼鐵、橡膠、玻璃、電子、制造、新材料、能源等一系列行業,限購令必然會制約城市的發展和經濟的增長。其實從民生和經濟發展角度來看,智能交通也已成為政府目前推動意愿最強的細分領域。有報告顯示,到2020年智能交通的頂尖連接應用將是車聯網。隨著對被盜車輛的找回、保險信息通訊業務和娛樂等服務的需求的增加,車聯網設備將日益普及,尋求產品多元化和希望增加創收渠的汽車生產商以及需要連接設備的插電式電動車的發展將推動這一趨勢。目前,國內從事智能交通行業的企業約有2000家,而近年來的平安城市建設為道路監控提供了巨大的市場機遇,目前國內約有500家企業從事監控產品的生產和銷售;有200多家企業從事高速公路收費系統相關產品的生產;有200多家企業涉足3S領域。此外,一些龍頭企業在高速公路機電系統、高速公路智能卡、地理信息系統和快速公交智能系統領域也占據了重要地位。
就以數字化城市管理和應急系統建設為主的電子政務而言,其充分體現了地方政府維穩、治安的意愿。從城市管理角度來看,這也涉及到政府自身的責任和職能,尤其在自然災害、社會沖突、輿論事件等突發事件頻頻發生的當下,電子政務已成為政府越來越重視的投資領域。圍繞著建設智慧政府,重點包括食品安全、防災減災等專題領域,加強電子政務信息共享和業務協同;將物聯網技術應用于公共安全、口岸監管、交通管理、安防安保等領域;將云計算技術應用于政府數據中心建設,作為承載大型電子政務信息系統的計算平臺。